光影中的创新、匠心与共鸣
在2025年的电影版图上,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横空出世,强势破圈,以百亿票房重绘动画电影的疆域版图,在文化、产业等多个领域掀起了“哪吒热”的狂潮。
在春节期间,我也去看了《哪吒2》,看完后不得不由衷地感叹票价值了。我还记得,在影片结束后,许多观众陆续离开,却又被银幕上的彩蛋吸引住目光,驻足在门口观看。随着影院灯光渐次亮起,我相信,许多观众和我一样,仍沉浸在那个充满东方美学的神话世界里。在这一现象的背后,我们不由得深思,《哪吒2》何以取得票房神话,我们又能从中能得到什么呢?
我想,《哪吒2》成功的原因,首先是传统故事的创新重构。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类似于《白蛇:缘起》《大圣归来》《新神榜:杨戬》等神话题材的动画电影,大多是传统故事的重新解构,这些作品褒贬不一,但都获得了较多关注。事实上,在中国历史上,大多文学名著是经历了多朝多代完成的,从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》到《西游记》,从《大宋宣和遗事》到《水浒传》,都凝聚着无数创作者的巧思与心血,每个时代都为其注入独特的精神气质。包括哪吒的形象,也经历了域外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合,从怒目金刚势的护法神,到家喻户晓的少年英雄,从《封神演义》里剔骨还父的悲情少年,到如今脚踏风火轮反抗天命的魔童,哪吒形象在解构与重构中完成文化基因的更迭,为传统文化复兴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注脚。我想,对于文艺作品的创作,更应该做到创新,只有创新才能迎来新的故事,才能让旧题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其次,便是制作团队的匠心独具。电影中五光十色的莲花,侗族大歌的庄严肃穆,有来有回的武打动作,无比震撼的视觉特效,无不引人入胜。在电影的幕后,我们可以看到,制作团队的工作室墙上贴满了各种概念设计图,从烟熏妆的哪吒到英武霸气的龙王,每个角色都经历了数百次推倒重来。美术指导翻阅了无数古籍,将商周青铜器的纹样融入铠甲设计,至于两只结界兽,很明显是三星堆元素的提炼与重构。在影片中,当无数青铜锁链缠绕的妖兽在银幕上嘶吼时,无比壮观,压迫感十足。《哪吒2》成功背后是无数工作人员努力的结果,付出的心血可见一斑,这正是匠人精神的生动写照。的确,正如古人所说:“有志者,事竟成。”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一举歼灭吴国;司马迁忍辱负重,厚积薄发,终成史家之绝唱;屠呦呦团队翻遍医书,积极探索,成功发现了青蒿素。所以说,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,我们必须拥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。
最后,是抗争中寻找自我的共鸣。《哪吒2》除了哪吒和敖丙的友情,和殷夫人的亲情,或许最令人触动的便是哪吒喊出的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了吧。后羿射日、精卫填海、愚公移山……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抗争精神的基因,是陈胜、吴广高呼着的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”,是文天祥宁死不屈的碧血丹心,是亡国灭种之际,出现的一个个不屈的灵魂,共同构筑出民族的脊梁。千百年来,中国人一直以抗争精神面对危机,这种精神从未改变,我们见过挥汗如雨、不畏艰险的建筑工人,见过白衣为甲、冲锋陷阵的医护人员,亦见过披星戴月、默默坚守了边防战士。同样,《哪吒2》也道出了每个现代人的心声。在职场中打拼的年轻人,在创业路上披荆斩棘的追梦者,在生活重压下依然坚持理想的普通人,或许都能在哪吒的抗争中看到自己的影子。当片尾字幕亮起时,在银幕上泛着幽光,我们看到无数默默奉献的动画人,也对动画行业的未来充满希望。当然,《哪吒2》并不是一部十全十美的作品,但它的破圈启示我们: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固守传统的形制,而在于以当代视角激活其精神内核。当更多创作者淬炼文化基因,属于这个时代的神话新篇,终将在传统的沃土上绽放异彩。
哪吒的故事也告诉我们:创新不是标新立异,而是对传统的深情解读;匠心不是固步自封,而是对完美的永恒追求;共鸣不是刻意迎合,而是对人性深处的真诚叩问。在这个快速更迭的时代,唯有秉持创新精神,怀揣匠人之心,方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谱写属于自己的传奇。(赵波/文)